2021年4月4号,一架飞机从北京飞到厦门后,慢慢在机场降落了。等飞机停好,一对母子赶紧走下飞机梯子,上了一辆写着“厦门大学”的中巴车,然后像风一样快速往厦门大学的方向开去。
过了两天,这对母子亮相在厦门大学百年校庆活动的主舞台上。活动还没正式开始,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上台宣读座上嘉宾名单,当念到这对母子的名字时,礼堂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像打雷一样响亮。
没想到,这对母子竟是厦门大学知名校友、大名鼎鼎的数学家陈景润的妻子由昆女士,还有他们的孩子陈由伟!
看到台下的校友们掌声不断,由昆女士和陈由伟连忙从座位上起身,不停地向大家挥手致谢。由昆在临时说的几句心里话中提到,今天她能坐在这个位置,是厦大校长朱崇实特意安排的,这里面可有着特别的含义——想当年35年前,陈景润被邀请来参加厦大校庆时,也是坐在了这个位置上!
她的话刚说完,台下就又一次爆发出像海浪一样热烈的掌声。看着陈景润生前曾经坐过的椅子,由昆和陈由伟都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......
【一、】
我还记得,小学三年级那会儿,数学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分享了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。他靠着不屈不挠的精神,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困扰全世界的数学大难题。
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,就是想激励大家勤奋学习,以后能成为一名像陈景润一样出色的科学家。
下课后,我和几个小伙伴聊天时,得知陈景润在1966年搞定了个叫“哥德巴赫猜想”的东西,说白了就是搞清楚了“1加2”的某个事儿。我们几个小家伙当时都惊呆了,心里直嘀咕——1加2不就是3嘛,这还用得着证明?科学家咋会去证明这么简单的事儿呢?
等到我长大懂事了,才意识到自己小时候多么没见识。哥德巴赫猜想其实是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老师想出来的,简单来说,就是他认为每个6以上的偶数,都能找到两个只能被自己整除的数加起来得到。
这个假设被提出来以后,好多数学家都试着去解决它,可惜都没能如愿。
陈景润攻克的那个难题,可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,他证明了那个著名的猜想。正因为这个了不起的成就,咱们中国人终于赢得了那颗“数学领域最耀眼的宝石”!
在那之前,陈景润只是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助理研究员。
他1933年来到这个世界,老爸是福州一个邮局的小员工,收入不高。老妈生下他后,因为没奶,常常得去隔壁邻居家要点米汤来喂他。
小时候的陈景润,特别害羞,说话能力一般,但他对数学情有独钟。可惜家里太穷了,到了该上学的年纪,他连学费都交不起。
为了让儿子有学上,他那得了肺结核的妈妈每天都会把陈景润和弟弟留在家里,然后咬着牙、带着病坚持外出打工挣钱。
陈景润天生就喜欢数学。每天哥哥一放学回家,他就紧跟其后,缠着哥哥教他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。因此,陈景润后来常说:我最早的老师就是我的哥哥。
【二、】
陈景润八岁那年,老爸把他送到了福州市城关小学去学习。他心里明白,爸妈供他读书很不容易,所以他特别努力学习,成绩总是排在班级的最前面。
因为学习成绩特别好,陈景润被班上的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给眼红了。有一次,这几个捣蛋鬼故意找麻烦,把陈景润打得鼻青脸肿,衣服都扯破了。陈景润哭着跑回家跟妈妈说:“妈,我不想上学了,学校里总有人欺负我!”
妈妈心疼地抚摸着陈景润脸上的伤痕,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,这句话陈景润一辈子都铭记在心:“都怪我们没能力,才会被人欺负。你得努力学习,给自己争光,到时候他们就不敢再小看我们了!”
从那以后,陈景润读书比以前更用功了。上了初中,有位老师瞧见他这般勤奋努力,觉得这孩子以后肯定大有出息,于是常常给陈景润讲述中国悠久的历史,鼓励他要努力学习,担起振兴国家的责任。
每次老师教导完后,陈景润都会眼里泛着泪光说,他得加把劲儿学习,以后好为国家出力。
上初中那会儿,陈景润的数学成绩一直是全校拔尖的,这事儿让一位教数学的老师给盯上了。
这位老师是从清华大学数学专业出来的,所以常在课余时间给陈景润单独辅导,还不停地鼓励他:“一个国家要想变得厉害,绝对不能少了数学方面的高手,毕竟数学是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嘛!”
读完初中后,陈景润进入了福州英华书院的高中班。有次上课,老师沈元给大家出了个老数学谜题——“韩信是怎么点兵的”,让同学们试着解答。结果,别的同学都还没搞懂呢,陈景润就站起来,直接给出了答案。
沈老师大吃一惊,心想这题目可真不简单,就连数学老师都得琢磨好一阵子呢,可没想到陈景润仅仅几分钟就把答案算出来了。
从那以后,沈老师对陈景润刮目相看,常带着他一块儿钻研课本以外的数学难题。没过多久,陈景润的数学能力就有了很大的飞跃。
有一天,沈老师对陈景润说,很久很久以前,大概200年前吧,有个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大佬,他提出了一个数学猜想。这个猜想可厉害了,200多年来,好多数学家都被它迷住了,想尽办法要解开它,但到现在为止,还没人能成功呢。
听了沈老师的教导,陈景润心里默默发誓:我迟早得把这个数学大难题给解决了!
【三、】
新中国诞生后,陈景润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的数学系。作为一个家境贫寒的孩子,能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,并且学的还是他热爱的数学,陈景润觉得自己真是太幸运了,他从心底里感谢共产党,感激新中国给予他的这个机会。
1953年,陈景润完成大学学业后,被安排到北京四中当数学老师。不过呢,虽然陈景润学问挺深,但不太会讲课,再加上他说的福建方言,让学生们听得直摇头,都说“听不明白”。
学校没辙了,只能让他停下教书,去干些帮忙的活儿。这让陈景润心里挺难受,没过多久就生了一场大病。
1954年,陈景润回到福州调养身体。厦门大学知道这事后,就安排他到厦门大学图书馆上班了。
图书馆的活儿挺轻松,这下陈景润有了足够的时间去追逐他攻克“哥德巴赫猜想”的梦想啦。
为了让自己能理解国际上数学家研究“哥德巴赫猜想”的经验,并且紧跟最新进展,陈景润自己学习了英语、俄语、德语、法语、日语、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七种语言,他整天都埋头在努力解开这个猜想的单调工作中。
厦门大学了解到陈景润正在努力解决的是一个全球知名的难题后,特别关照了他的生活,专门安排了一间单独的宿舍给他住。
在那个不大的房间里,陈景润一年到头埋头苦干,光是他算题用的草稿纸,就攒了好几大袋子。
1956年,陈景润在数学上有了个大发现,这事儿传到了数学大家华罗庚耳朵里,他惊讶得不行,简直不敢相信:咱们新中国竟然藏着这么厉害的数学高手!华罗庚赶忙请陈景润来北京,心里琢磨着要亲眼瞧瞧这位年轻人,看看是不是真有传说中的那般超凡脱俗。
【四、】
没多久,华罗庚因为北京之行,特别地把陈景润调到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,给他创造更好的环境去摘取数学领域那颗“最耀眼的宝石”。在华罗庚的一生里,这样的破例仅此一回,足以看出他对陈景润有多看重。
在数学研究圈子里,陈景润是个出了名的“特别人物”。他吃得简单,穿得也不讲究,平时不太爱和人来往,总是喜欢一个人闷在屋里算数学题。
有一天,陈景润打算去剪头发,但到了理发店发现人特别多,得等着。他心里琢磨,排队等着的时间,还不如去图书馆查点资料呢。结果他一进图书馆,就把剪头发这事儿抛到九霄云外了,一直到天黑才猛然想起。等他急急忙忙跑回理发店,店都已经关门大吉了。
1965年5月,陈景润发表了一篇论文,说大偶数能表示成一个素数加上不超过两个素数相乘的和,这事儿在数学界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关注。大家把陈景润的这个发现叫做“陈氏定理”。
陈景润觉得“哥德巴赫猜想”这道难题自己还没啃下来,因此他推掉了好多国家请他去做客的机会,继续在家闷头研究。经过几年的努力钻研,到了1972年年底,他终于彻底解开了“哥德巴赫猜想”的秘密!
陈景润的那篇论文在《中国科学》杂志上亮相后,立马引起了党和国家大领导的重视。周恩来总理点名让他当上了四届全国人大代表,胡耀邦书记还代表党中央,专程跑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探望陈景润,就连邓小平也抽空见了他一面。
见到邓小平后,陈景润给小平同志恭恭敬敬地弯了个腰,嘴里不停地说:“多亏了邓副主席,真是太感激了,谢谢、谢谢……”
【五、】
1980年的时候,陈景润在医院看病时遇到了女大夫由昆。他们两人一眼就看上了对方,没过多久就喜结连理了。
1981年,昆生迎来了他们的宝贝儿子,陈景润给儿子起了个名字叫“陈和伟”。“陈”和“由”分别是他和妻子的姓,而“伟”字寄托了他希望孩子长大后能为国家做出大贡献的美好愿望。
从给儿子取的名字就能感觉到,陈景润对这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。但在教育儿子这件事上,他和别的家长不太一样,他对儿子很开明,让孩子能无拘无束地长大。
起初,陈景润盼着儿子以后也能成为科学家。等儿子满一岁时,他送了个电动玩具给儿子耍。陈由伟觉着好玩,就把玩具给拆开了,想瞧瞧里面是啥构造。
这个玩具价格不菲,看到儿子这样,母亲不由得沉下脸来责备他。可陈景润却笑嘻嘻地站在儿子身旁说:“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嘛。他能把玩具拆开,说明他有学习的热情,爱琢磨问题,我们做父母的应该鼓励他才对呀!”
孩子开始上小学后,陈景润就把儿子当作小伙伴,常常和儿子聊天,鼓励儿子有啥心里话都跟爸爸妈妈还有老师说。
陈由伟经常主动跟陈景润分享自己的学习、劳动情况,还有和同学们的相处点滴,而陈景润每次都会耐心听完,接着给儿子出谋划策,做得好的地方就夸夸他,做得不对的地方就帮他指正。
孩子慢慢长大了,但陈景润发现,孩子好像变了个人,越来越不爱学习,特别是对数学提不起兴趣。每次问儿子为什么,他总是闷不作声。
陈景润不肯罢休,他一趟趟往学校跑,找老师和儿子的同学聊天,终于弄清楚了儿子为啥不爱学习:原来是因为他是陈景润的儿子,学校里的领导、老师都把他看作未来的数学大腕儿,老给他找些小学生根本做不了的难题来“加餐”,那些题难到连初中奥数竞赛都会用上!
这种“急于求成”的方式,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。陈由伟虽然数学上有小聪明,但他毕竟只是个小孩子,哪能理解那些复杂的数学题,更别说解答出来了。老师额外给他补课,结果却让陈由伟越来越不自信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脑子是不是不够用了。
小孩子不会藏着掖着,要是硬逼着他学习,就像拔苗助长一样,只会让陈由伟越来越反感学习。他甚至会把老师给的试卷偷偷折成纸飞机,扔进厕所里。他心里就想着一件事:反正我也学不会,那就不学了吧!
知道儿子的这事儿后,陈景润对儿子特别宽容。陈由伟长大后回忆说:“爸爸当时非但没骂我,还很支持我,让我别理数学老师的话。他说,就算我以后不搞数学研究,他也不会怪我,只要我过得开心就行。”
当陈由伟正无忧无虑地长大时,1996年3月19日,长期受帕金森氏综合症困扰的陈景润,因为突然并发肺炎,病情急剧恶化,最后因呼吸和循环系统停止工作而离世,他去世时63岁。
陈景润在快要去世的时候,跟妻子由昆讲,他一直没硬要儿子去钻研数学,不过要是儿子以后能在数学上有点出息,那他走得也安心了。
【六、】
陈由伟他爸走的时候,他正上初三,眼看就要进高中了。那时候的他还是个叛逆的小子,哪能理解老爸的一片苦心哟!
因此在高中要分文理科的时候,他自己拿主意选了文科;到了考大学那会儿,他又没接受厦门大学数学系的提前批录取,而是跑到北京的一所大学去读了商业专业。
大学毕业后,陈由伟跑到加拿大去了一所很出名的商学院读研究生。那商学院的专业在当时特别火,陈由伟在那里刻苦学习,最终成功拿到了国际贸易的硕士文凭。不仅如此,他还自己开了家医药公司,生意经营得相当红火。
说起来,陈由伟也算有成就了,但他慢慢觉得,自己越来越烦商业圈那些复杂的人和事。好多晚上,他都问自己:我真的热爱商业吗?这是不是我内心真正想要的呢?
2002年,昆做了个决定,他把陈景润拿的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那个“1+2”的手稿摘要,中英文的都有,还有那颗以陈景润名字命名的小行星的证书,全都送给了国家博物馆。昆这么做,就是想让更多人知道,陈景润这位科研工作者有多热爱科学,多爱咱们祖国。
在捐赠活动现场,由昆讲道:“景润不光是咱们自己的人,他更是国家的宝贝。我觉得,国家博物馆是他一生努力和荣誉最耀眼的安放之地。”
在这次捐赠活动上,陈由伟也到场了。听着妈妈满怀感情的讲话,他突然意识到,这些年自己一直在跟“陈景润儿子的标签”较劲,却忽略了爸爸对他的期望,还有从小时候起就在心里扎下根的、对数学的那份纯真热爱。
那天晚上,陈由伟突然想明白了,他认真地跟妈妈说:“我决定重新开始好好学数学!”
回到加拿大,陈由伟进了多伦多一所大学,主修应用数学。这时他才意识到,继承了老爸的数学天赋,学起数学来真是得心应手,快乐无比。就像他在日记里记录的那样:“学数学对我而言,就像是跟老爸进行了一场超越时间的特别对话。”
2018年,陈由伟成功获得了应用数学硕士的学位证书,并且还被选为欧美同学会加拿大分会副秘书长。
毕业证到手的那天,陈由伟给老妈打了个长长的电话,他在电话里激动地说:“我总算完成了老爸的心愿,现在去给老爸扫墓心里也踏实了!我不再只是大家说的‘陈景润大数学家的儿子’,我已经接过了老爸的担子!”
陈由伟心里明白,现在他在数学上还是个“初学者”,远远比不上他老爸陈景润。不过,他总算是鼓起勇气,踏出了探索那个曾让他心里犯怵的奇妙科学世界的第一步。
陈由伟明白,他可能一辈子都达不到父亲那样的高度,但他确信,当他定下研究数学的决心时,在天堂的父亲肯定会乐开了花——毕竟,陈景润的儿子,跟他老爸一样,面对数学这座陡峭的大山,不畏艰难,勇往直前。这才是陈景润最想看到的“传承”。
【参考资料:】
海星:讲述陈由伟如何继承使命,在接力赛中继续奔跑的故事
